策略這堂課是在甚麼時候哪間大學開始教?
1908年哈佛商學院成立
1912有個兼任的老師(system thinking 的主編)提出。
1940福特基金會調查全美商學院到底在開甚麼課?有甚麼差異?因此提出,哈佛的systematic thinking這堂課的重要!
1962, Alfred Chandler, Strategy and Structure
U Form 轉到 M Form (分部門的組織)
就是水平分工到垂直分工的組織改變!
Daily Operation的權責下放到分部門裡,因此CEO的時間就被釋放出來,可以去想"long term planning"
因此提出CEO與部門主管的每天思維的差異!
提出所謂策略~就是long term planning.
因此之後的大企業就在效法"策略=策略規劃(長期規劃)"的事情。Chandler沒有交代中小型企業,而提出為什麼大企業,需要策略的觀察與原因。
Q: 如果事業規模不夠大,硬要去走M Form反而是耗費公司資源的。
Q: 很長時間都是把策略當作"機密",所以在Chandler的時代裡,公司的策略是被鎖在保險商。
Michael Porter 1980提出: 策略的一部分,不應該被鎖在保險箱,應該讓公司的顧客與競爭者都知道公司的策略,而提出"策略=Position(定位)"的說法。
此時Michael Porter提出的是Business Level的Strategy, 如何超越其他競爭者。
然而,Corperate Strategy在討論的是,如何藉由參與其它不同的產業而創造更大的競爭優勢與超額報酬。
SPEET (Society, Political and Legal, Economic, Environment, Technology)
五力分析,只是提出競爭過程中甚麼是強甚麼是弱? 可樂大戰,的個案提出很重要的一點...
碳酸飲料的產業中,buyer(賣場、便利商店、餐廳、自動販賣機),這麼多的outlet不太能威脅到碳酸飲料的市場,但是市場都是慢慢收斂到幾家大公司(財團)。
supplier(),美國鋁業公司掌握到鋁罐的供應,所以有很強的barganing power.
看來五力之中都是非常強的競爭。照道理來說,這個產業中,這個產業是非常糟糕的行業,但是卻有非常高報酬的公司(可口可樂)。可見五力分析來說,雖然說明了產業的狀況,但是不能全部代表這個產業裡,所有產業就很沒有超額報酬或是好的利潤。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創造出來的不是實質的差異化,而是知覺上差異化(行銷方法來達到)。
所以Michael Porter要告訴大家的不是只有五力分析(這只是基本面),而是後面要賣的是公司可以運用策略,改變基本面的狀況,而創造差異進而達到超額報酬。
可口可樂的策略...
1. 知覺上的差異化
2. Scale 規模
3. 掌控distribution
4. Shelfspace(貨架上的位置)
接下來,市場上的機制......
為什麼會出現企業這種組織? 市場上的交易,應該可以處理掉很多經濟的問題,那為什麼要有企業?
張五常提出,組織中投機的行為需要被管理,整件事情就會容易達成目的。
因此,為什麼需要企業這種組織?一個原因是"市場效率",一個是管理者的能力,另一個原因就是"市場機制"。
組織規模甚麼時候會擴張過度,一個是靠經理人的自覺,另一個是市場機制的約束力。例如,外面市場不願意買這公司的股票,可能就確定公司的成長有限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