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。八佾有"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吾不與,祭如不祭。"
前面"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"是孔子的行為,祭祀態度十分虔誠,有如鬼神真的臨在。孔子說:我不贊成,那種祭祀時有如不在祭祀實的散漫態度。
過去的標點都標錯,會標成"吾不與祭,如不祭"這是錯誤的。
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
學庸講座--中庸--儒家的鬼神觀
宰我曰:吾聞鬼神之名,而不知其所謂。
子曰:氣也者,神之盛也。魄也者,鬼之盛也。合鬼與神,教之至也。眾生必死,死必歸土,此之謂鬼。骨肉斃於下,陰為野土,其氣發揚於上,為昭明、焄蒿、悽愴,此百物之精也,神之著也。因物之精,制為之極,明命鬼神,以為黔首則。百眾以畏,萬民以服。
意思是:
氣息,是神的力量所形成的。體魄,是鬼的力量所形成的。把鬼與神合起來說,則是教化的最高準則。所有的人都一定會死,死後都一定歸於塵土,這就是我們稱為"鬼"的。人的骨肉在地底下腐化,在陰暗中轉變為荒野的泥土;人的氣息就散發到地面上來,成為某種可見的光景、可聞的氣味、可感的傷痛,這就是萬物的精氣部分,以及神的顯明部分。憑著萬物的精氣部分,將它制定為言行標準,公開稱之為鬼神,以做為百姓的法則。眾生因此心生敬畏,萬民因此服從教化。
由此可見,古人談"鬼神"有兩點特色:一是不能離開鬼神的"作用或功能"而談其"本體";二是不能脫離"教化或祭祀"而單獨談論鬼神。
子曰:氣也者,神之盛也。魄也者,鬼之盛也。合鬼與神,教之至也。眾生必死,死必歸土,此之謂鬼。骨肉斃於下,陰為野土,其氣發揚於上,為昭明、焄蒿、悽愴,此百物之精也,神之著也。因物之精,制為之極,明命鬼神,以為黔首則。百眾以畏,萬民以服。
意思是:
氣息,是神的力量所形成的。體魄,是鬼的力量所形成的。把鬼與神合起來說,則是教化的最高準則。所有的人都一定會死,死後都一定歸於塵土,這就是我們稱為"鬼"的。人的骨肉在地底下腐化,在陰暗中轉變為荒野的泥土;人的氣息就散發到地面上來,成為某種可見的光景、可聞的氣味、可感的傷痛,這就是萬物的精氣部分,以及神的顯明部分。憑著萬物的精氣部分,將它制定為言行標準,公開稱之為鬼神,以做為百姓的法則。眾生因此心生敬畏,萬民因此服從教化。
由此可見,古人談"鬼神"有兩點特色:一是不能離開鬼神的"作用或功能"而談其"本體";二是不能脫離"教化或祭祀"而單獨談論鬼神。
學庸講座--中庸(15)
君子之道,必如行遠必自邇,必如登高必自卑。詩曰: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,兄弟既翕,和樂且耽,宜爾室家,樂爾妻孥。
意思是說..君子之道,就好像要走到遠方,一定要由腳邊出發,就好像要登到高處,醫訂要由平地開始。"詩。小雅。常隸"說:妻子恩愛融洽,有如鼓瑟彈琴,兄弟手足相親,和樂更是長久,家人相處得宜,妻小也都歡樂。孔子說:這樣父母一定順心了!
中庸在講的就是"用中",中指的是"適當的關係",就是善的方式。
講的是智仁勇--智慧、德行、勇氣。
12章開始講"君子之道"講到15章。
意思是說..君子之道,就好像要走到遠方,一定要由腳邊出發,就好像要登到高處,醫訂要由平地開始。"詩。小雅。常隸"說:妻子恩愛融洽,有如鼓瑟彈琴,兄弟手足相親,和樂更是長久,家人相處得宜,妻小也都歡樂。孔子說:這樣父母一定順心了!
中庸在講的就是"用中",中指的是"適當的關係",就是善的方式。
講的是智仁勇--智慧、德行、勇氣。
12章開始講"君子之道"講到15章。
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
學庸講座--大學
若要看懂易經與老子,一定要先看"王弼"的註解,雖然他才23歲就過世了。
仁、義、禮、智=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。
孟子。盡心下--可欲之謂善,有諸己之謂信。充實之謂美,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,大而化之之謂聖,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。
所以人需要向善....永遠都不要給人設限。
什麼是善?看到那個行為是好的,就是善。
有諸己,就是要自己去做到。
任何時候都做到仁,就是美。
任何時候都做到,又到任何地方去都做到(就有光輝),就是大。
化,教化其他人,就是聖人。
老子,分三部分:
1. 天下大亂
2. 聖人(統治者)出現
3. 悟道
大學提到:所惡於上,毋以使下;所惡於下,毋以事上。所惡於前,毋以先後;所惡於後,毋以從前。所惡於右,毋以交於左;所惡於左,毋以交於右。
上、下:上下位者的相處之道。
前、後:職務交接的前後任。
左、右:處於平等位置的人。
孔子說"忠信",提到"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"就是說有十戶人家的地方,也一定有像我這樣既忠心又誠實的人,只是不如我喜歡學習罷了。可見孔子對學習的評價很高,是在忠信之上的。
在《論語》中,有多達近40回提到了學習,孔子不但自己好學,他還主張大家學習。他曾說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。”是說一個人每天連飯都不吃,覺都不睡,天天在冥想,還不如去好好學習。
對理財的看法:子曰:生財有大道,生之者眾,食之者寡,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則財恆足矣。
義,宜也。就是適宜,適當,然後正當,所以"義"就是正正當當的行為。
與別人相處,用儒家。
與自己相處,用道家,與自己不爭。
仁、義、禮、智=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。
孟子。盡心下--可欲之謂善,有諸己之謂信。充實之謂美,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,大而化之之謂聖,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。
所以人需要向善....永遠都不要給人設限。
什麼是善?看到那個行為是好的,就是善。
有諸己,就是要自己去做到。
任何時候都做到仁,就是美。
任何時候都做到,又到任何地方去都做到(就有光輝),就是大。
化,教化其他人,就是聖人。
老子,分三部分:
1. 天下大亂
2. 聖人(統治者)出現
3. 悟道
大學提到:所惡於上,毋以使下;所惡於下,毋以事上。所惡於前,毋以先後;所惡於後,毋以從前。所惡於右,毋以交於左;所惡於左,毋以交於右。
上、下:上下位者的相處之道。
前、後:職務交接的前後任。
左、右:處於平等位置的人。
孔子說"忠信",提到"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"就是說有十戶人家的地方,也一定有像我這樣既忠心又誠實的人,只是不如我喜歡學習罷了。可見孔子對學習的評價很高,是在忠信之上的。
在《論語》中,有多達近40回提到了學習,孔子不但自己好學,他還主張大家學習。他曾說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。”是說一個人每天連飯都不吃,覺都不睡,天天在冥想,還不如去好好學習。
對理財的看法:子曰:生財有大道,生之者眾,食之者寡,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則財恆足矣。
義,宜也。就是適宜,適當,然後正當,所以"義"就是正正當當的行為。
與別人相處,用儒家。
與自己相處,用道家,與自己不爭。
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
學庸講座--大學
虎爸、虎媽強調的競爭力特別強,是中國文化嗎?中國文化有這麼強調競爭嗎?這是儒家要傳達的意念嗎?
虎爸虎媽受的是中國與美國雙邊文化的教育,要在美國求生存,就必須要競爭,透過嚴格的紀律與規範,訓練出來的優秀,是否就是小孩的本心(本性)的推演。
所以,嚴格的規範,對群體來說是把差異標準化,達不到標準就自暴自棄,也抹煞到了很多負責與創意的空間。自由的方式,對群體來說,風險太大,因為允許自由的發展與自由的墮落,自由的墮落之後,也可以選擇自由的振作,只是對社會國家來說成本太大。
物格而後知至、知至而後意誠、意誠而後心正、心正而後身修,然後修身、其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格,應該不是"來、歸",或是"正"的意思,應該是"辨認善惡"。
鄭玄、朱熹與王陽明講的都是偏差甚遠,過於不及,兩個方向差異甚大。
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--所謂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,就是指不要欺騙自己。
小人:小孩子。(也可以說是一般人)
人長大之後,還跟小孩一樣,只想到自己,想幹嘛就幹嘛,這樣就是小人。"群居終日、言不及義、好行小慧"。
小人如果聚在一起,就不會覺得自己做不對的事情。小人看到君子,就會引發他的羞恥心,就會把不對的事情慢慢的改變,就會慢慢的變成君子。
君子:君之子,領袖的兒子,才能學會如何領導群眾。
君子修行功夫的順序是,先做到"慎獨",再"毋自欺",才會"自謙(慊,ㄑㄧㄝˋ)"。
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,然後不要自欺,最後才能對自己滿意。
一個人獨處的時候,猶如君子(信仰的對象、或祖先)在你旁偏,你不會想做壞事,就是誠。
放縱自己,只是短暫的快樂,會很快就乏味的。
儒家只有講,人性向善,而不是人性本善。"人性本善"是宋朝的學者翻譯時候的誤解。
"人性本善"(人的本質是善的,那如果人沒有了善的本質,就是禽獸了嗎?)是靜態的,"人性向善"(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動力)就是動態的。
心廣體胖(ㄆㄢˊ,盤,舒適、自在的意思),心胸開闊而體態舒適,因此君子一定要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。
虎爸虎媽受的是中國與美國雙邊文化的教育,要在美國求生存,就必須要競爭,透過嚴格的紀律與規範,訓練出來的優秀,是否就是小孩的本心(本性)的推演。
所以,嚴格的規範,對群體來說是把差異標準化,達不到標準就自暴自棄,也抹煞到了很多負責與創意的空間。自由的方式,對群體來說,風險太大,因為允許自由的發展與自由的墮落,自由的墮落之後,也可以選擇自由的振作,只是對社會國家來說成本太大。
物格而後知至、知至而後意誠、意誠而後心正、心正而後身修,然後修身、其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格,應該不是"來、歸",或是"正"的意思,應該是"辨認善惡"。
鄭玄、朱熹與王陽明講的都是偏差甚遠,過於不及,兩個方向差異甚大。
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--所謂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,就是指不要欺騙自己。
小人:小孩子。(也可以說是一般人)
人長大之後,還跟小孩一樣,只想到自己,想幹嘛就幹嘛,這樣就是小人。"群居終日、言不及義、好行小慧"。
小人如果聚在一起,就不會覺得自己做不對的事情。小人看到君子,就會引發他的羞恥心,就會把不對的事情慢慢的改變,就會慢慢的變成君子。
君子:君之子,領袖的兒子,才能學會如何領導群眾。
君子修行功夫的順序是,先做到"慎獨",再"毋自欺",才會"自謙(慊,ㄑㄧㄝˋ)"。
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,然後不要自欺,最後才能對自己滿意。
一個人獨處的時候,猶如君子(信仰的對象、或祖先)在你旁偏,你不會想做壞事,就是誠。
放縱自己,只是短暫的快樂,會很快就乏味的。
儒家只有講,人性向善,而不是人性本善。"人性本善"是宋朝的學者翻譯時候的誤解。
"人性本善"(人的本質是善的,那如果人沒有了善的本質,就是禽獸了嗎?)是靜態的,"人性向善"(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動力)就是動態的。
心廣體胖(ㄆㄢˊ,盤,舒適、自在的意思),心胸開闊而體態舒適,因此君子一定要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