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傅佩榮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傅佩榮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

吾不與,祭如不祭

論語。八佾有"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吾不與,祭如不祭。"

前面"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"是孔子的行為,祭祀態度十分虔誠,有如鬼神真的臨在。孔子說:我不贊成,那種祭祀時有如不在祭祀實的散漫態度。

過去的標點都標錯,會標成"吾不與祭,如不祭"這是錯誤的。

學庸講座--中庸--儒家的鬼神觀

宰我曰:吾聞鬼神之名,而不知其所謂。
子曰:氣也者,神之盛也。魄也者,鬼之盛也。合鬼與神,教之至也。眾生必死,死必歸土,此之謂鬼。骨肉斃於下,陰為野土,其氣發揚於上,為昭明、焄蒿、悽愴,此百物之精也,神之著也。因物之精,制為之極,明命鬼神,以為黔首則。百眾以畏,萬民以服。

意思是:
氣息,是神的力量所形成的。體魄,是鬼的力量所形成的。把鬼與神合起來說,則是教化的最高準則。所有的人都一定會死,死後都一定歸於塵土,這就是我們稱為"鬼"的。人的骨肉在地底下腐化,在陰暗中轉變為荒野的泥土;人的氣息就散發到地面上來,成為某種可見的光景、可聞的氣味、可感的傷痛,這就是萬物的精氣部分,以及神的顯明部分。憑著萬物的精氣部分,將它制定為言行標準,公開稱之為鬼神,以做為百姓的法則。眾生因此心生敬畏,萬民因此服從教化。
由此可見,古人談"鬼神"有兩點特色:一是不能離開鬼神的"作用或功能"而談其"本體";二是不能脫離"教化或祭祀"而單獨談論鬼神。

學庸講座--中庸(15)

君子之道,必如行遠必自邇,必如登高必自卑。詩曰: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,兄弟既翕,和樂且耽,宜爾室家,樂爾妻孥。
意思是說..君子之道,就好像要走到遠方,一定要由腳邊出發,就好像要登到高處,醫訂要由平地開始。"詩。小雅。常隸"說:妻子恩愛融洽,有如鼓瑟彈琴,兄弟手足相親,和樂更是長久,家人相處得宜,妻小也都歡樂。孔子說:這樣父母一定順心了!

中庸在講的就是"用中",中指的是"適當的關係",就是善的方式。
講的是智仁勇--智慧、德行、勇氣。

12章開始講"君子之道"講到15章。

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

學庸講座--大學

若要看懂易經與老子,一定要先看"王弼"的註解,雖然他才23歲就過世了。

仁、義、禮、智=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。

孟子。盡心下--可欲之謂善,有諸己之謂信。充實之謂美,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,大而化之之謂聖,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。
所以人需要向善....永遠都不要給人設限。
什麼是善?看到那個行為是好的,就是善。
有諸己,就是要自己去做到。
任何時候都做到仁,就是美。
任何時候都做到,又到任何地方去都做到(就有光輝),就是大。
化,教化其他人,就是聖人。

老子,分三部分:
1. 天下大亂
2. 聖人(統治者)出現
3. 悟道

大學提到:所惡於上,毋以使下;所惡於下,毋以事上。所惡於前,毋以先後;所惡於後,毋以從前。所惡於右,毋以交於左;所惡於左,毋以交於右。
上、下:上下位者的相處之道。
前、後:職務交接的前後任。
左、右:處於平等位置的人。

孔子說"忠信",提到"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"就是說有十戶人家的地方,也一定有像我這樣既忠心又誠實的人,只是不如我喜歡學習罷了。可見孔子對學習的評價很高,是在忠信之上的。
在《論語》中,有多達近40回提到了學習,孔子不但自己好學,他還主張大家學習。他曾說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。”是說一個人每天連飯都不吃,覺都不睡,天天在冥想,還不如去好好學習。

對理財的看法:子曰:生財有大道,生之者眾,食之者寡,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則財恆足矣。

義,宜也。就是適宜,適當,然後正當,所以"義"就是正正當當的行為。

與別人相處,用儒家。
與自己相處,用道家,與自己不爭。

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

學庸講座--大學

虎爸、虎媽強調的競爭力特別強,是中國文化嗎?中國文化有這麼強調競爭嗎?這是儒家要傳達的意念嗎?
虎爸虎媽受的是中國與美國雙邊文化的教育,要在美國求生存,就必須要競爭,透過嚴格的紀律與規範,訓練出來的優秀,是否就是小孩的本心(本性)的推演。
所以,嚴格的規範,對群體來說是把差異標準化,達不到標準就自暴自棄,也抹煞到了很多負責與創意的空間。自由的方式,對群體來說,風險太大,因為允許自由的發展與自由的墮落,自由的墮落之後,也可以選擇自由的振作,只是對社會國家來說成本太大。

物格而後知至、知至而後意誠、意誠而後心正、心正而後身修,然後修身、其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格,應該不是"來、歸",或是"正"的意思,應該是"辨認善惡"。
鄭玄、朱熹與王陽明講的都是偏差甚遠,過於不及,兩個方向差異甚大。

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--所謂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,就是指不要欺騙自己。

小人:小孩子。(也可以說是一般人)
人長大之後,還跟小孩一樣,只想到自己,想幹嘛就幹嘛,這樣就是小人。"群居終日、言不及義、好行小慧"。
小人如果聚在一起,就不會覺得自己做不對的事情。小人看到君子,就會引發他的羞恥心,就會把不對的事情慢慢的改變,就會慢慢的變成君子。
君子:君之子,領袖的兒子,才能學會如何領導群眾。

君子修行功夫的順序是,先做到"慎獨",再"毋自欺",才會"自謙(慊,ㄑㄧㄝˋ)"。
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,然後不要自欺,最後才能對自己滿意。
一個人獨處的時候,猶如君子(信仰的對象、或祖先)在你旁偏,你不會想做壞事,就是誠。
放縱自己,只是短暫的快樂,會很快就乏味的。

儒家只有講,人性向善,而不是人性本善。"人性本善"是宋朝的學者翻譯時候的誤解。
"人性本善"(人的本質是善的,那如果人沒有了善的本質,就是禽獸了嗎?)是靜態的,"人性向善"(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動力)就是動態的。

心廣體胖(ㄆㄢˊ,盤,舒適、自在的意思),心胸開闊而體態舒適,因此君子一定要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。

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

文化與人生--易經



易經
爻:笑。變化。--陰爻(受動)-陽爻(主動)
真的易經是六爻掛。

學易經,基本上是用符號,象徵所有的事情。

易經古代是給貴族學的~平民不可學易經。

家裡面小孩子多~大姐最可憐。(巽為雞)
長男是龍(震為龍)
次男是豬(坎為豕)

易經第一套:義理; 第二套:象數。

1,2,3,4,5 生數
6,7,8,9,10 成數
9代表陽爻,6代表陰爻

文化與人生--道家




儒家與道家的差異...
a. 儒家以人為中心,強調人之社會性。
道家部以人為中心,重視人之自然性。
b. 儒家以天至高存有,突顯歷史背景。
道家以道為至高存有,展現宇宙視野。
c. 儒家企天人合德,人需行善以求至善。
道家嚮往與道合一,人需智慧以求解脫。

老子說為學,要用加法,每天看一本書,就會累積能量。
追求老子的道,要用減法,無為而治。無所為,而無所不為。

儒家有兩套:
真正的是孔子、孟子的儒家思想。
董仲舒之後的儒家就是假的儒家。尤其朱熹之後更甚。

道家有三套:
真正道家是,老莊。
假的道家,魏晉時代。
更假的是,把道家與道教結合的。

道家希望你能做到...喜怒哀樂不受影響....e.g 一般學生就把你搞定。

Heidegger
1889-1976, 在納粹時代當校長,當了一年就發現希特勒不對,就辭職不做了。

老子裡面第十五章
孰能濁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動之徐生?
有誰能在混濁中讓他靜下來慢慢變成清爽~
有誰能在安靜中讓他動起來慢慢變成活力~

老子的三寶有何內容~
1. 慈:能勇
2. 儉:能廣
3. 讓:不敢為天下先--能成器長

四種領導效果~
1. 太上,下知有之(無為而無不為)
2. 其次,親而譽之(稱讚)
3. 其次,畏之(白色恐怖)
4. 其次,侮之(侮辱)
(這只能做個理論討論說明,在封閉的系統裡面比較適合)

莊子的思想
1. 外化而內不化(我不會被別人干擾,喜怒哀樂不行於色)
稱讚別人~
要取之,先要與之~
人棄我取,人取我棄
2.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
3. 以身合心:領導的記述到領導的藝術

強行者有志!


對現代人的啟示
1. 與自己要安
2. 與別人要化
3. 與自然要樂
4. 與大道要游
東郭子問道:道在哪裡~無所不在。
第一個答案..螞蟻身上,雜草、碗筷、屎尿...每下愈況。

問豬?問哪一隻豬最肥,每下愈況,沒是用腳往下踩,越往下,越有油的越肥~

國學三階段
1. 儒家:真誠而自信,行善避惡是由內而發。擇善固執。止於至善。
2. 道家:真實而自在,道是無所不在。體會到無所不在,就有三寶。
3. 易經:樂天知命

有一年春暖花開,莊子跟惠施相約去踏青,到一座橋上,莊子看著幾條白魚,出遊從容,莊子說這就是魚的快樂啊,惠施說你不是魚,怎麼知道魚快樂。莊子說你不是我,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。惠施說我不是你,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快樂,你也不是魚,所以你也不應該知道魚是否快樂。莊子說且慢,回到開頭,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快樂,代表你知道我知道魚快樂,你才來問我的,我怎麼知道,我這麼一看我就知道。惠施又不講話了,代表惠施又輸了,他輸在什麼地方?我直接講結論了,我不做多的發揮。惠施問莊子說,你不是魚,怎麼知道魚快樂,後來又說我不是你,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快樂。他前面聽莊子說魚快樂,他就知道莊子知道魚快樂,後來說我不是你,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快樂,這兩個叫做自相矛盾,所以惠施輸了。

哲學家三個特色
1. 澄清概念
2. 設訂判准
3. 建設系統

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

文化與人生系列--儒家、道家、易經


儒家有說人性本善嗎?
孔子說:君子有三戒,色、鬥、得。有人三個都有,齊宣王在孟子的時代就是同時有三貪,寡人好色,好勇,好獲。
孟子說:一個人吃飽了,穿暖了,而沒有教誨,就像是禽獸。
因此,並不是。
那什麼是人性本善?
教授認為:人性向善。因為人可能不真誠。老師提了公車(捷運)讓座的道理,讓座後站著比做著快樂,就是因為一個人真誠,化為力量,然後感到快樂。

儒家的思想是很合理的,不合理的部分都是後代的人轉述或解釋錯誤,才導致的誤傳。
宋朝學著講"天下無不是的父母",但儒家不這麼認為。儒家認為,父母有錯,子女要好好規勸,循循說明。
儒家是以人為中心的,動物是不能拿來跟人相提並論的。

講儒家之前,要先知道人性是甚麼?

真誠、不要自欺、社會規範要遵守。

愛一個人不可能越愛越多~用理性的方式~找到穩定的方法~維持長久。

為什麼要行善避惡?
a. 社會規範,但是怕禮壞樂崩。
b. 宗教信仰,因為有報應,而不是所有人都信,且宗教派系也有衝突。
c. 儒家:啟發良心---承禮啟仁。

文明社會如果只有法律條文,那就會有漏洞,這是為什麼儒家重要的地方。

我們講學哲學,一定要自圓其說(怎麼說都通,不能矛盾)且一定要快樂。

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

文化與人生考題

台大EMBA《文化與人生》課程評量題庫(共10題) 傅佩榮2010.7
1. 孔子說,「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」。這句話與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是否可以相容?
不能相容。朱熹認為不相容。
2. 孔子的「仁」可以由哪些層次來理解?請參考
(一) 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
(二) 「克己復禮為仁。……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
(三) 「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」
仁--
a. 人之性--向善--真誠
b. 人之道--擇善--固執
c. 人之成--止於至善 (成,完成)

3. 孟子認為超過「稱王天下」的快樂有哪些?(13.20)
孟子曰:「君子有三樂,而王(9)天下不與存(10)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(11),一樂也;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(12)於人,二樂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」 (孟子 盡心上)

4. 孟子的「知言」是指什麼?(3.2)
一、 「知言」就是能夠辨識言語的真偽、企圖與目的。「浩然之氣」就是正道之氣。
二、 孟子說:「詖辭知其所蔽,淫辭知其所陷,邪辭知其所離,遁辭知其所窮」,以孟子的這四個辨別言詞的判准,應該可以達到真知的境界!
三、 知言的目的,就是避免誤交損友,就是在於趨吉避凶!

5. 老子的「三寶」有何內容?(67章)
老子曰:「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,故能勇;儉,故能廣;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」
這段話已透露出老子是一位認真思考、用心生活的哲學實踐家。本文即從「人際互動」、「生活態度」與「處世原則」等三種角度切入,以彰「三寶」現代運用之一隅。

一、慈--

人際互動

老子說:「慈,故能勇。」「慈」有仁、親之義。「仁」就是孟子所說的「惻隱之心」,所以「乍見孺子將入於井」,就會心生不忍;「親」是「至情」的表現,故荀子言「人之於其親也,至死無窮。」換句話說,只要心存善念、至情,就能勇於表達與接受挑戰,甚且至死不渝。例如,對愛情或婚姻的追求來說,一旦出於至情,就會產生勇氣,有了勇氣,自然能拋開束縛、全力以赴;消防隊員進出火場,捨己救人,犧牲奉獻,可說是仁德與勇氣的極度展現;「慈濟功德會」等宗教公益團體在世界各地救貧、行善,足跡所至,或僻或野,或危或厲,卻仍舊懷抱跋涉千里而不倦、勞心勞力而不悔的精神,這是需要堅定的善念與不撓的勇氣始能成就。

總而言之,心「慈」行「勇」,由近而遠,由寡而眾,發揮人性光輝的感染力,則人際之間的良性互動自然可以逐步擴展、生生不息!故孔子說:「君子篤於親,則民興於仁。」這就是「上行下效」,它可以在你我之間積極地展開!

二、儉--

生活態度

老子說:「儉,故能廣。」「儉」是一種生活態度,「廣」則有擴大、延伸之義。對全球資源消耗快速、氣候變化日趨異常、物種生存面臨威脅的當前社會來說,想要獲得永續發展、共生共榮,則培養儉樸的生活態度,可以說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!

例如,食雖不必「一簞食,一瓢飲」,但也不宜「杯盤狼藉」;衣雖不必「百補千縫」,但也不宜「錦上添花」;住雖不必「僅容旋馬」,但也不宜「雕梁畫棟」;行雖不必「曳輪濡尾」,但也不宜「朱轓皂蓋」。

老子認為對「五色」、「五音」、「五味」的過度追求,是人產生「目盲」、「耳聾」、「口爽」等病狀的主要來源;而「馳騁畋獵」、「難得之貨」則是令人「發狂」、「行動」的重要媒介。也就是說,在感官與生理上的過度需索,是造成人性墮落、萎靡的主要原因。所以古人說「儉德」可以「辟難」;即持儉能「五世其昌」,行奢則「富不過三代」,當前的節能減碳政策與資源再生議題,不就是有鑑於此嗎?

總言之,「儉」是一種「抱樸之道」,吾人若抱持此道,則胸中「山水」,位置可以「自如」,這就是老子「儉,故能廣」所蘊藏的深層意涵,也是《中庸》「無入而不自得」一語的重要指涉。

三、不敢為天下先--

處世原則

老子說:「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」「不敢為天下先」是一種「不爭」的處世原則,也是謙退之心的展現;而「成器長」則是謙退、不爭所帶來的正面效益。

從「不爭」到「成為萬物之長」,這是多麼玄妙的生命發展歷程,一般人恐怕難以理解、想像,只能用「不可思議」或「匪夷所思」來形容;但如果體會老子所說「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」的意涵,那麼這種歷程也就不足為怪了!

對現代人來說,生命歷程可以是曲折、複雜,也可以是筆直、單純,這原本取決於個人的意識、才力與選擇,並無強制性;唯若要步入成功之路、領袖之列,那麼心懷謙退的處世原則就顯得十分重要,所謂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、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」,即是此意。例如,行事作風要低調含蓄,避免鋒芒畢露;待人接物要謙恭有禮,避免肆無忌憚;旅遠客居要入境隨俗,避免喧賓奪主;述職履新要按部就班、以退為進,避免好大喜功、急於求成。

總之,吾人在處世方面若能秉持不爭、謙退的原則,並且融合創新概念,那麼不僅可以安身立命、廣結善緣、成就事業,更可因此受到各方賞識、擁護,進而到達百川匯海、眾望所歸的境地!
6. 老子認為統治者有幾種層次?(17章)
7. 莊子如何說明「無用之用」?
莊子的無用之用最主要的是在闡述:世間的種種人事物有些看似無捨用處,但他們卻在世上最強韌耐久佔有一方的人事物,在此也似乎在勉勵世人不要輕易自暴自棄,看輕自己。

無用之用,是謂大用。何以言「無用」之妙處?
世人皆常曰要做個「有用」之人,可見無用之人似乎不受主流價值認同。

無用的人格美學,早已體現在莊子其人身上了。有人擬邀請他出仕,不但拒不受祿,更強調自己的無用;寧可學做自在野放的雞隻,亦不願成為籠中鳥。因此,《莊子‧人間世》如是說道:「桂可食,故伐之;漆可用,故割之。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無用之用也。」

莊子的意思是,桂樹可食、漆樹可用,所以,難逃於被人宰割的命運。反觀無用之樹,則得以完好存活。是以,莊子有感而發,世人只知有用的用處,卻全然不能理解無用的用處何在。其實,無用之用,才是真正的大用。

無用之人,看似效率不彰,成就不高;然而,他擁有最多的自在與滿足。是以,他往往得以在大環境的風暴與浪濤中全身而退。

反觀,真正有用之人,總是人前人後,衝鋒陷陣,唯恐他人不知自己有多麼愛做大事。於是,其聰明英勇的形象,不免也常有「成也蕭何、敗也蕭何」的困頓之感。因此,有用之用,反而成為枉送自己的斷頭利器呢。

因此,無用之用,是謂大用。誠哉斯言!

8. 莊子主張「外化而內不化」,其意何在?
9. 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「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」這兩句話有何意義?
10. 易經占卦為何可能準確?